豬肉的風味主要包括滋味和香味。滋味主要由滋味活性物質與味蕾接觸產生,主要包括酸味、咸味、鮮味、甜味和苦味。滋味物質在豬肉風味呈現中起主要作用,如當某類苦味物質與氯化鈉接觸時就會觸及四周的神經細胞,并發生相互作用,使得氯化鈉與該苦味物質產生抑制作用。研究表明,瘦肉型豬肉與地方性豬肉滋味有顯著性差異。試驗擬利用色譜技術和電子舌技術,分析蒸煮后藏香豬、三門峽黑豬、杜長大白豬豬肉滋味物質,以期為提高地方性品種豬肉的應用價值提供理論依據。
一、材料與方法 01 材料與儀器
材料:藏香豬后腿肌肉、三門峽黑豬后腿肌肉、杜長大白豬后腿肌肉;雛鷹集團。
02 實驗方法.
1.樣品制備:剔除冷鮮豬后腿肉中的可見脂肪和結締組織,將紅色肌肉切成3cm*2cm*1cm^2的小塊。水煮處理:稱取約300g清洗瀝干的紅色肌肉樣品,放入盛有450mL質量分數為1%的食鹽水煮鍋中,加熱(肉中心溫度為85℃)時開始計時間,蒸煮30min。
二、結果與討論 01 液相色譜測試結果:
(1)蒸煮后三門峽黑豬肉的游離谷氨酸含量最高,藏香豬肉的肌苷酸含量最高,二者的鮮味較強。
02 電子舌檢測
蒸煮后3種豬肉的第1主成分貢獻率值距離較近,表明蒸煮后3種豬滋味具有相似性。蒸煮后藏香豬、三門峽黑豬和杜長大白豬肉鮮味物質差異較大,滋味相似。
三、結論
材料:藏香豬后腿肌肉、三門峽黑豬后腿肌肉、杜長大白豬后腿肌肉;雛鷹集團。
儀器:電子舌:Astree Ⅱ型,法國 Alpha MOS 公司;氣相色譜儀:Agilent 7820A 型,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
1.樣品制備:剔除冷鮮豬后腿肉中的可見脂肪和結締組織,將紅色肌肉切成3cm*2cm*1cm^2的小塊。水煮處理:稱取約300g清洗瀝干的紅色肌肉樣品,放入盛有450mL質量分數為1%的食鹽水煮鍋中,加熱(肉中心溫度為85℃)時開始計時間,蒸煮30min。
2.液相色譜測試:利用液相色譜分別測定游離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氣相色譜測定脂肪酸含量。
3.電子舌測定:利用電子舌檢測樣品滋味物質。
取樣品24.00g置于250mL燒杯中,加入120mL高純水,40℃恒溫水浴30min,然后用8層紗布過濾,取濾液,于3000r/min離心20min,之后真空抽提,最后于4℃保存,供測定使用。取100mL抽提液進行電子舌檢測,每個樣品重復檢測7次。
取80mL樣品倒入電子舌燒杯中,用電子舌傳感器采樣,采集時間120s。7根傳感器的代號分別為ZZ、BA、BB、CA、GA、HA、JB。采用第120s所得的穩定數據作為輸出值。
4.數據分析:運用SPSS19進行數據分析,通過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較,確定統計差異,并使用P<0.05的顯著性水平。
(1)蒸煮后三門峽黑豬肉的游離谷氨酸含量最高,藏香豬肉的肌苷酸含量最高,二者的鮮味較強。
(2)蒸煮后藏香豬肉5′-腺嘌呤核糖核苷酸(5′-AMP)和5′-次黃嘌呤核苷酸(5′-IMP)含量最高,達192.41 mg/100 g,三門峽黑豬次之,杜長大白豬最小,藏香豬鮮味增強作用較強。
(3)蒸煮后,三門峽黑豬總脂肪酸含量最高為(2.25±0.02) mg/g,三門峽黑豬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其次為藏香豬,杜長大白豬含量最低。
蒸煮后3種豬肉的第1主成分貢獻率值距離較近,表明蒸煮后3種豬滋味具有相似性。蒸煮后藏香豬、三門峽黑豬和杜長大白豬肉鮮味物質差異較大,滋味相似。
蒸煮前后3個品種豬后腿肉PCA分析圖譜見圖1。由圖1可以看出,3個品種豬肉的第1主成分貢獻率和第2主成分貢獻率之和為99.226%>90%,表明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包含的信息量能夠反映樣品的整體信息。電子舌PC圖譜第1主成分大于第2主成分,表明樣品間差異主要在第1主成分上。與原料肉相比較,蒸煮后3種豬后腿肉第1主成分顯著提高,表明蒸煮前后樣品間滋味物質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蒸煮后藏香豬、三門峽黑豬和杜長大白豬第1主成分無顯著性差異,表明3種豬后腿肉的滋味具有相似性。
通過對3個品種豬肉蒸煮后的游離氨基酸、脂肪酸、核苷酸含量分析,發現蒸煮后地方性著名品種藏香豬和三門峽黑豬豬肉鮮味增強明顯,脂肪酸含量顯著高于杜長大白豬。電子舌分析發現,與原料肉相比,蒸煮提高了3個品種豬肉滋味物質含量,但蒸煮后3種豬肉滋味相似。豬肉含有多種呈味物質,豬肉的滋味是豬肉呈味成分的綜合反應,不同呈味物質的組成和比例形成了不同的滋味。藏香豬和三門峽黑豬豬肉滋味來源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郭金英, 李杰, 吳影,等. 基于電子舌和色譜技術分析蒸煮豬肉滋味物質[J]. 食品與機械, 2019(8):5.提醒:文章僅供參考,如有不當,歡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讀者不應該在缺乏具體的專業建議的情況下,擅自根據文章內容采取行動,因此導致的損失,本運營方不負責。如文章涉及侵權或不愿我平臺發布,請聯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