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輪采用圓盤車輪的外觀設計,是一種使用感官描述詞匯描述產品味道、香氣及其所在類別的工具。同時,風味輪賦予味道、香氣及其所在類別不同的色彩,以幫助我們更精準、快速的描述和評價食物。
在文獻記載中,第一個風味輪是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由化學家Morten C. Meilgaard博士與他的隨從為啤酒的風味歸納的。隨后其他行業也依照此風味輪為自己的產品設計,咖啡行業便是其中之一。
隨著食品行業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感官風味輪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比如中國近幾年出現的白酒、茶葉、陳醋等感官風味輪。同時,專家們對于各自領域的感官風味輪研究越來越深入,比如咖啡領域的第一版風味輪是Ted Lingle與The Coffee Brewing Institute基于化學層面的研究于1983年構建起來,第二版風味輪是SCAA基于感官層面的研究于2016年構建的。這不僅拓展了人們對咖啡風味的新認知,也為咖啡領域的發展助力。
風味輪以專業品評員多次的描述性感官實驗為基礎,篩選出準確、有效的感官描述詞,將食物的風味感官性質歸類整理,以圓盤車輪的形式呈現出來。風味輪一般由3層組成,由內而外分別是內環、中環、外環。同時,感官描述詞也從抽象表達到具體。這樣可以幫助品評員快速的歸類食物所呈現的風味。因為風味輪還加入了色彩的設計,所以我們還可以使用視覺術語來描述食物的風味。而且,具有重要意義的是,風味輪的建立,可以幫助全球相同領域的食品人有共同的語言進行溝通,進而對于產品有共鳴的感官感受。
一般而言,感官風味輪是由三個圓盤車輪嵌套組成的,由內而外分別是內環、中環、外環,其香氣及味道的細分也越來越細。感官風味輪使用分析以SCAA創建的咖啡風味輪為例進行介紹。

(來源:網絡)
內環代表類別。咖啡風味輪內環有9種,排列按照逆時針的方向由烘焙度從淺到深的順序排列。

中環代表同一類別中的不同細分。我們在查找中環相對應的感官描述詞時,首先要確定內環類別,然后進一步在此類別對應的中環范圍內查找。

外環代表不同分類下的具體風味。確定中環的風味之后,然后進一步在此風味對應的外環范圍內查找。有個細節需要注意,外環中每個風味之間的距離是不一樣的。距離大的代表兩個風味辨識度高,味道相差距離大;距離近的代表兩個風味辨識度低,味道相似。



來源:感官科學與評定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
提醒:文章僅供參考,如有不當,歡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讀者不應該在缺乏具體的專業建議的情況下,擅自根據文章內容采取行動,因此導致的損失,此公眾號運營方不負責。如文章涉及侵權或不愿我平臺發布,請聯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