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的滋味特點以鮮為主,咸、甜為輔,此外有一定的酸味、苦味、,原料配方,生產工藝、微生物作用等都是影響醬油滋味形成的重要因素,呈味物質的種類、數量在很大程度上會決定醬油滋味品質的優劣。
電子舌傳感器具有較強的專一性,即傳感器僅對相應呈味物質敏感,對其他物質的電響應很微弱,例如苦味傳感器對MSG很難產生響應,因此,可利用該儀器探究醬油體系中滋味的相互作用,在靈敏度、便捷度上具有一定的優越性。
不同濃度MSG對醬油滋味的影響 圖4-5為添加不同濃度MSG的醬油(無添加)的電子舌測定結果,由圖可見鮮味變化對其他味感的影響。酸味對鮮味變化較為敏感,總體而言醬油中鮮味對酸味有一定的緩沖作用。
苦味隨著鮮味的增強先升高后降低,總體而言苦味值約提升了0.43分。鮮味物質對苦味的作用規律較為復雜,對不同苦味物質具有不同作用效果,因此醬油苦味的提升可能是由于MSG與苦味氨基酸的共同作用導致。豐度與鮮味并不呈線性相關,只是相對于較低MSG濃度而言,中高濃度下醬油豐度約提升0.13分。因此可得,適當添加MSG提鮮在降低酸味、中和咸度方面是有益的。
不同濃度NaCI對醬油滋味的影響 圖4-6為醬油在不同咸度下的味感變化。由圖可見,氯化鈉在低濃度時,酸味、苦味無明顯變化,當氯化鈉濃度升至0.60留100mL后,酸味和苦味開始增強,提升值分別為0.83, 0.24。氯化鈉在中高濃度時,豐度提升約0.25分,說明咸味在一定范圍內能夠促進鮮味回味的增強。醬油甜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咸味的抑制,總體降低了約3.49分,但隨著咸味的增強,抑制效果有減緩的趨勢。研究表明,咸味在低強度時促進甜度、高強度時抑制甜度,但在醬油體系中,由于樣品本身己具有較強咸味,故添加氯化鈉后不會對甜味產生促進作用。因此在調配醬油時,要注意鹽的添加量,否則會使一些缺陷型指標例如酸味、苦味提高,還會降低甜味。
不同濃度蔗糖對醬油滋味的影響
將上述3種不同處理后的醬油電子舌結果綜合后進行主成分分析,如表4-7所示,前兩個主成分貢獻率達到81.101%,且特征值大于1,可綜合反映原始數據的大部分信息,因此確定提取前2個主成分作PCA圖。 由PCA圖(圖4-8a)可見,分別添加MSG, NaCI,糖的醬油在滋味特點上產生了明顯的差異,在圖中呈現出不同的分布趨勢,且有一定的規律性。添加了不同濃度MSG的醬油由于鮮味的顯著提升,沿著橫軸正向分布;不同濃度NaCI處理后的醬油由于咸度提升,沿著縱軸正向分布;而添加了不同濃度蔗糖的醬油則表現出了與加鹽醬油相反的分布規律,隨著甜味的增強,樣本的縱坐標降低。結合因子載荷圖(圖4-8b )分析不同滋味特性,酸味、鮮味、苦味與第一主成分相關,其中,酸味與PC1呈負相關,鮮味、苦味與PC1呈正相關;咸味、甜味與第二主成分相關,分別呈正、負相關;而豐度由于受各種味感的多方面影響,因而在圖中分布接近中心點。 綜上可知,雖然傳感器有較強專一性,只對相應滋味物質產生電響應,但滋味之間的相互作用會使其他味感產生變化從而刺激其他傳感器作出反應。在較低濃度范圍內,人的感官無法對這些變化作出較為靈敏的判斷,且工作而電子舌檢測在這方面則具有更大優勢,有利于反映醬油體系中的滋味相互作用,且具有較高的精密程度及工作效率。
電子舌與PCA相結合的醬油調配研究
雖然不同醬油由于自身滋味特征的差異,添加相同濃度物質后的味覺值變化情況略有不同,但變化趨勢是相似的。利用醬油體系中的滋味相互作用規律建立的PCA圖作為參考模型,應用于醬油的調配,可直觀地表征出醬油滋味特點的變化趨勢,對于產品滋味品質改善有重要意義。引入歐式距離(Euclidean distance,以下簡稱D)作為衡量不同樣本滋味差異大小的指標,其意義是表征不同數據點在指定維度上的空間距離(針對本研究而言即6個維度,酸、苦、鮮、豐度、咸、甜),歐式距離越大則滋味差異越大。選擇具有代表性的2種不同醬油作為樣本開展實驗,基于電子舌檢測,通過添加呈味物質,縮小二者滋味差異、獲得相似滋味特征,完成調配工作,具體味覺信息如下表。 由表可見,X鮮味和甜味較低,酸味、咸味較強,W的鮮味和甜味更強,總體而言具有更優的滋味品質。因此,選擇X作為樣品進行調配,以獲得與W相似的滋味特征。 將電子舌采集的滋味信息結合前文的調配曲線作PCA如圖4-9所示,2種醬油在PCA圖中有明顯差異,結合圖中的MSG, NaCI、蔗糖曲線可定性地認為,相對W而言,X的鮮味、甜味略低,因此依次添加一定量的MSG、蔗糖可以縮小二者的滋味差異。X與W的鮮味差值約1.30分,結合圖4-5,分別添加0.1, 0.2, 0.3 g/100ml的MSG,依次命名為X1, X2, X3,測試得到味覺值如下。 由圖可見,添加味精后的樣品X酸味降低,苦味、鮮味、豐度和甜味提升,將X樣品納入PCA圖中分析,如圖4-11,紅色標記從左至右分別為X, X1, X2, X3。不同樣品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第一主成分,隨著MSG濃度的增大,樣品的橫坐標增加,變化趨勢與MSG曲線相似。 在上圖中可見X2, X3與W的空間距離更近,進一步計算各點與樣本W的歐氏距離D如圖4-12所示,可見樣本X2與W的歐式距離最小(D=1.449),由此可知在X中添加0.2 g/100ml的MSG后其鮮味強度與W較為接近。 完成鮮味的調配后,由圖4-11可知樣本X2在甜味上仍與W有一定差距,因此X在添加了MSG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提升甜味。在X2中分別添加0.1, 0.2, 0.3, 0.4,0.5 g/100ml的蔗糖,依次命名為X2a, X2b, X2c, X2d, X2e,測試得滋味響應如圖4-13所示。由圖可見,隨著糖濃度的升高,樣品的酸味、苦味和咸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甜味逐漸升高。 添加不同濃度蔗糖后的樣本投影至PCA圖中,紅色標記從上至下分別為X2a, X2b,X2c, X2d, X2e。由4-14可見,隨著蔗糖濃度的增大,樣品的縱坐標緩慢降低,與蔗糖曲線呈現相似的分布規律。X2e與W在PCA圖中分布十分接近,說明二者滋味特點相似。
通過MSG及糖的添加,使X醬油在6個滋味特性上都得到了改善,進一步弱化差異性,實現了滋味品質的提升,在PCA圖上也表現出了較強的相似度。說明電子舌能為醬油的調配提供新的技術思路及更便捷的途徑。
文章來源:電子舌技術在醬油滋味評價中的應用研究[D]. 李露芳.華南理工大學 2019,轉載請注明來源。
提醒:文章用于學習和交流,僅供參考!如有不當,歡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讀者不應在在缺乏具體的專業建議的情況下,擅自根據文章內容采取行動,因此導致的損失,運營方不負責。如文章涉及侵權或不愿我平臺發布,請聯系處理。
電子舌傳感器具有較強的專一性,即傳感器僅對相應呈味物質敏感,對其他物質的電響應很微弱,例如苦味傳感器對MSG很難產生響應,因此,可利用該儀器探究醬油體系中滋味的相互作用,在靈敏度、便捷度上具有一定的優越性。
不同濃度MSG對醬油滋味的影響 圖4-5為添加不同濃度MSG的醬油(無添加)的電子舌測定結果,由圖可見鮮味變化對其他味感的影響。酸味對鮮味變化較為敏感,總體而言醬油中鮮味對酸味有一定的緩沖作用。
苦味隨著鮮味的增強先升高后降低,總體而言苦味值約提升了0.43分。鮮味物質對苦味的作用規律較為復雜,對不同苦味物質具有不同作用效果,因此醬油苦味的提升可能是由于MSG與苦味氨基酸的共同作用導致。豐度與鮮味并不呈線性相關,只是相對于較低MSG濃度而言,中高濃度下醬油豐度約提升0.13分。因此可得,適當添加MSG提鮮在降低酸味、中和咸度方面是有益的。
不同濃度NaCI對醬油滋味的影響 圖4-6為醬油在不同咸度下的味感變化。由圖可見,氯化鈉在低濃度時,酸味、苦味無明顯變化,當氯化鈉濃度升至0.60留100mL后,酸味和苦味開始增強,提升值分別為0.83, 0.24。氯化鈉在中高濃度時,豐度提升約0.25分,說明咸味在一定范圍內能夠促進鮮味回味的增強。醬油甜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咸味的抑制,總體降低了約3.49分,但隨著咸味的增強,抑制效果有減緩的趨勢。研究表明,咸味在低強度時促進甜度、高強度時抑制甜度,但在醬油體系中,由于樣品本身己具有較強咸味,故添加氯化鈉后不會對甜味產生促進作用。因此在調配醬油時,要注意鹽的添加量,否則會使一些缺陷型指標例如酸味、苦味提高,還會降低甜味。
不同濃度蔗糖對醬油滋味的影響
圖4-7為醬油樣品6個滋味指標在不同糖濃度下的變化情況??傮w而言,相對于添加MSG, NaCI的情況,糖濃度提升后,各滋味指標相應變化較小。原因可能是,在醬油中,鮮味、咸味的強度過高,甜味在滋味體系中并不占主導地位,且會受到一定抑制作用,因而在相同的濃度范圍內甜味提升較慢,與其他味感的相互作用也相對較弱。
電子舌信號的主成分分析將上述3種不同處理后的醬油電子舌結果綜合后進行主成分分析,如表4-7所示,前兩個主成分貢獻率達到81.101%,且特征值大于1,可綜合反映原始數據的大部分信息,因此確定提取前2個主成分作PCA圖。 由PCA圖(圖4-8a)可見,分別添加MSG, NaCI,糖的醬油在滋味特點上產生了明顯的差異,在圖中呈現出不同的分布趨勢,且有一定的規律性。添加了不同濃度MSG的醬油由于鮮味的顯著提升,沿著橫軸正向分布;不同濃度NaCI處理后的醬油由于咸度提升,沿著縱軸正向分布;而添加了不同濃度蔗糖的醬油則表現出了與加鹽醬油相反的分布規律,隨著甜味的增強,樣本的縱坐標降低。結合因子載荷圖(圖4-8b )分析不同滋味特性,酸味、鮮味、苦味與第一主成分相關,其中,酸味與PC1呈負相關,鮮味、苦味與PC1呈正相關;咸味、甜味與第二主成分相關,分別呈正、負相關;而豐度由于受各種味感的多方面影響,因而在圖中分布接近中心點。 綜上可知,雖然傳感器有較強專一性,只對相應滋味物質產生電響應,但滋味之間的相互作用會使其他味感產生變化從而刺激其他傳感器作出反應。在較低濃度范圍內,人的感官無法對這些變化作出較為靈敏的判斷,且工作而電子舌檢測在這方面則具有更大優勢,有利于反映醬油體系中的滋味相互作用,且具有較高的精密程度及工作效率。
電子舌與PCA相結合的醬油調配研究
雖然不同醬油由于自身滋味特征的差異,添加相同濃度物質后的味覺值變化情況略有不同,但變化趨勢是相似的。利用醬油體系中的滋味相互作用規律建立的PCA圖作為參考模型,應用于醬油的調配,可直觀地表征出醬油滋味特點的變化趨勢,對于產品滋味品質改善有重要意義。引入歐式距離(Euclidean distance,以下簡稱D)作為衡量不同樣本滋味差異大小的指標,其意義是表征不同數據點在指定維度上的空間距離(針對本研究而言即6個維度,酸、苦、鮮、豐度、咸、甜),歐式距離越大則滋味差異越大。選擇具有代表性的2種不同醬油作為樣本開展實驗,基于電子舌檢測,通過添加呈味物質,縮小二者滋味差異、獲得相似滋味特征,完成調配工作,具體味覺信息如下表。 由表可見,X鮮味和甜味較低,酸味、咸味較強,W的鮮味和甜味更強,總體而言具有更優的滋味品質。因此,選擇X作為樣品進行調配,以獲得與W相似的滋味特征。 將電子舌采集的滋味信息結合前文的調配曲線作PCA如圖4-9所示,2種醬油在PCA圖中有明顯差異,結合圖中的MSG, NaCI、蔗糖曲線可定性地認為,相對W而言,X的鮮味、甜味略低,因此依次添加一定量的MSG、蔗糖可以縮小二者的滋味差異。X與W的鮮味差值約1.30分,結合圖4-5,分別添加0.1, 0.2, 0.3 g/100ml的MSG,依次命名為X1, X2, X3,測試得到味覺值如下。 由圖可見,添加味精后的樣品X酸味降低,苦味、鮮味、豐度和甜味提升,將X樣品納入PCA圖中分析,如圖4-11,紅色標記從左至右分別為X, X1, X2, X3。不同樣品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第一主成分,隨著MSG濃度的增大,樣品的橫坐標增加,變化趨勢與MSG曲線相似。 在上圖中可見X2, X3與W的空間距離更近,進一步計算各點與樣本W的歐氏距離D如圖4-12所示,可見樣本X2與W的歐式距離最小(D=1.449),由此可知在X中添加0.2 g/100ml的MSG后其鮮味強度與W較為接近。 完成鮮味的調配后,由圖4-11可知樣本X2在甜味上仍與W有一定差距,因此X在添加了MSG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提升甜味。在X2中分別添加0.1, 0.2, 0.3, 0.4,0.5 g/100ml的蔗糖,依次命名為X2a, X2b, X2c, X2d, X2e,測試得滋味響應如圖4-13所示。由圖可見,隨著糖濃度的升高,樣品的酸味、苦味和咸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甜味逐漸升高。 添加不同濃度蔗糖后的樣本投影至PCA圖中,紅色標記從上至下分別為X2a, X2b,X2c, X2d, X2e。由4-14可見,隨著蔗糖濃度的增大,樣品的縱坐標緩慢降低,與蔗糖曲線呈現相似的分布規律。X2e與W在PCA圖中分布十分接近,說明二者滋味特點相似。
通過MSG及糖的添加,使X醬油在6個滋味特性上都得到了改善,進一步弱化差異性,實現了滋味品質的提升,在PCA圖上也表現出了較強的相似度。說明電子舌能為醬油的調配提供新的技術思路及更便捷的途徑。
文章來源:電子舌技術在醬油滋味評價中的應用研究[D]. 李露芳.華南理工大學 2019,轉載請注明來源。
提醒:文章用于學習和交流,僅供參考!如有不當,歡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讀者不應在在缺乏具體的專業建議的情況下,擅自根據文章內容采取行動,因此導致的損失,運營方不負責。如文章涉及侵權或不愿我平臺發布,請聯系處理。